小儿营养性贫血有几种类型
小儿营养性贫血有几种类型
小儿营养性贫血有两种类型: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什么是小儿贫血
小儿营养性贫血,一是饮食中缺乏铁质引起的小细胞性贫血,二是机体内因缺乏叶酸、维生素B1:引起的大细胞性贫血。哺乳期 4~6个月前能利用从母体内来的铁质造血,在4~6个月后即出现铁质的不足,所以在3~4个月时就应注意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蛋黄中含铁质较丰富,应注意添加。
动物肝脏含铁也较高,其他尚有鱼、豆类、豆制品均可逐步让小儿食用。新鲜绿叶蔬菜、水果等含铁质也较多亦可同时食用。当然在贫血严重时,尚须在医生指导不服用铁剂及维生素C、E等。服用这些药品,须注意不应与茶叶、咖啡等同时服用。
当小儿单纯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偏食喂养、长期腹泻时,可发生大细胞性贫血。常表现为面色蜡黄、虚胖,表情呆滞,不哭不笑。并常有厌食、恶心、腹泻、舌炎及光滑舌等。此时可给予含维生素B12和叶酸较丰富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牛肝、黄豆等。重者在医生指导下可直接补给叶酸、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等药品。
小儿贫血如何防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6个月〜6岁小儿血红蛋白低限为110克/升,6岁〜14岁为120克/升,新生儿则为145克/升,低于此限,即可诊断为贫血。小儿贫血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者4度。小儿贫血主要有三种。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皮肤黏膜渐显苍白,以唇、口黏膜和甲床为明显,易疲乏、不爱活动,常有头晕、耳鸣、眼前发黑,胃肠道、心血管、神经等系统可出现相关症状。此外,铁低于12微克,综合以上症状即可确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对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合理喂养,防治腹泻、呕吐等胃肠疾病,并应用铁剂治疗为防治关键。 (2)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小儿多呈虚胖形态,常有颜面轻度水肿、毛发稀疏发黄、皮肤可有出血点或淤斑等。此外,皮肤多呈蜡黄色,睑结膜、口唇、甲床苍白、疲乏无力,小儿常出现烦躁不安、易怒,表情呆滞、嗜睡、反应迟钝、少哭等症状。 对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加强营养和护理,并应用镇静剂,以及使用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C是防治的关键。 营养性感染性贫血。除感染和贫血症状外,肝、脾肿大为突出特点,并有...
婴儿贫血吃什么
小儿营养性贫血,一是饮食中缺乏铁质引起的小细胞性贫血,二是机体内因缺乏叶酸、维生素引起的大细胞性贫血。
方法/步骤
哺乳期4~6个月前能利用从母体内来的铁质造血,在4~6个月后即出现铁质的不足,所以在3~4个月时就应注意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
含铁质较丰富,应注意添加。
菠菜粥、猪肝粥、红枣泥、鸡蛋黄这些补铁效果都很好的。
动物肝脏含铁也较高,其他尚有鱼、豆类、豆制品均可逐步让小儿食用。
新鲜绿叶蔬菜、水果等含铁质也较多亦可同时食用。
5在贫血严重时,尚须在医生指导不服用铁剂及维生素等。服用这些药品,须注意不应与茶叶、咖啡等同时服用。
婴儿贫血分类有哪些啊
1.营养性贫血:这也就是常见的缺铁性贫血,这个还包括巨幼细胞性贫血,这个贫血的原因是由于维生素B12或者叶酸过少而导致的贫血。其实营养性贫血,通常都是由于饮食中摄入铁、叶酸、以及维生素B12太少导致的,而宝宝们贫血多数都是缺铁性贫血,
2. 失血性贫血:这种类型的贫血,多数都是由于钩虫感染(钩虫寄生在体内,这样会导致人体出现慢性失血的现象)、肠息肉(这种病如果引发肠出血的话,时间长了就会由于失血导致贫血)等造成的慢性失血。
3.溶血性贫血:这种类型的贫血通常都是由于输血的时候的血型不合、还有感染、以及先天异常等情况导致红细胞过多、超过身体的再生能力而导致的。而红细胞有可能受到化学的或者一些物理等因素的损伤,从而引发的溶血,在后导致的贫血。就是溶血性贫血
4.生成障碍性贫血:这种贫血类型其实就是骨髓障碍性贫血,是因为没办法制造红细胞,从而引发的贫血。这种类型的贫血相对就比较严重了,常见的象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婴儿肉泥的做法
1、鸡肉泥
材料:鸡胸肉30克
做法:鸡胸肉切碎,蒸熟后压成泥,再用汤匙喂食。
营养成分:鸡肉含有优质的动物蛋白,还含有脂肪、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可以提高营养价值,是防治婴儿佝偻病的食物之一。
2、猪肉泥
材料:瘦肉30克
做法:瘦肉绞碎,蒸熟后压成泥,再以汤匙喂食。
营养成分: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C等,对防治婴儿营养性贫血有较好的作用。
小孩贫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几种常见小儿贫血的病因: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常见于6个月到2岁的小儿。
(1)体内贮铁不足胎儿期从母体所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为最多。正常足月新生儿体内贮铁量约为250~300mg(平均60~70mg/kg)。贮存铁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铁足够出生后3~4个月内造血之需。如贮铁不足,则婴儿期易较早发生缺铁性贫血。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早产或双胎致婴儿出生体重过低,以及从胎儿循环中失血(如胎儿输血至母体或输血至另一孪生胎儿),都是造成新生儿贮铁减少的原因。出生后延迟结扎脐带,可使新生儿多得35mg铁。
(2)铁摄入量不足饮食中铁的供给不足为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人奶和牛奶含铁量均低,不足婴儿所需,如单用奶类喂养又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则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由于长期腹泻、消化道畸形、肠吸收不良等引起铁的吸收障碍时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快随体重增长血容量相应增加,生长速度愈快,铁的需要量相,对愈大,愈易发生缺铁。婴儿至一岁时体重增至初生时的3倍,早产儿可增至5~6倍,故婴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4)铁的丢失或消耗过多食物过敏、肠息肉、美克尔憩室、钩虫病等也可引起肠道失血。失血1ml就相当于失铁0.5mg,长期小量失血都是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长期反复患感染性疾病,可因消耗增多而引起贫血。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缺乏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临床特点为贫血、神经精神症状、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治疗有效。
维生素B12和叶酸都是细胞DNA合成所必须的物质,是重要的造血原料,缺乏这两种物质可引起贫血,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故常见于素食乳母喂养或胃肠道吸收障碍的小儿。叶酸广泛存在于各种蔬菜水果中,羊奶中缺乏叶酸,故叶酸缺乏常见于仅以羊奶喂养或严重营养不良、肠道吸收障碍者。
3.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指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增强但不足以代偿红细胞的损耗所致的一类贫血,特点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网织红细胞高及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补铁进补千万别盲目
孩子贫血的类型和原因不同,其治疗措施也相应不同。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方法需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例如使用激素治疗或免疫抑制剂、输血、免疫球蛋白等,补铁是没有效果的。
地中海贫血不但不能补铁,连含铁丰富的食物都应该尽量减少摄入,而且还需要定期做去铁治疗。因为地中海贫血患儿长期输血,体内铁不断沉积,过高的铁负荷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
专家强调,孩子出现贫血时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给予相应的处理。
此外,不少家长误以为孩子贫血就该进补,其实儿童最好少用补品。因为目前市场上很多保健品的成分不明,一些添加剂甚至对儿童有害。再者,大多数的小儿营养性贫血经过调整饮食便可以校正,实在无须乱吃“补品”。
合理的饮食习惯是防治营养性贫血的关键,家长不要依赖各种营养补充剂。如果是轻度的营养性贫血,可多吃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如瘦肉、鱼、鲜蘑菇、黑木耳、大枣、芝麻酱及豆制品等。若是重度贫血,就需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治疗。
小儿贫血是怎么引起的
1、家族史:有无遗传因素,小儿时期与遗传的贫血较多;如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先天性红细胞酶缺陷。范可尼贫血等疾病。家族 (或近亲)中常有同样患者,也是引发小儿贫血的原因。
2、年龄和营养史:新生儿出生一到两天内发生的黄疸,贫血则新生儿溶血症可能性大。六月到三岁婴幼儿和青春发育期少年是缺铁性贫血发病高峰年龄。长期单纯母乳喂养,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可能性大。人工喂养食物中缺铁或长期腹泻,有缺铁性贫血的可能,年长儿有消化性溃疡史,因注意失血性贫血。
3、贫血起病,发展和特征性表现,急性白血病。急性再障起病较急,贫血是进行性发展 ;慢性再障。慢性溶血性贫血,起病缓慢,病程长。
4、贫血发生的程度与速度:贫血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并迅速加重者,多因急性溶血和失血有关。贫血程度重者因考虑溶血,钩虫病,失血和再障所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常为轻度。
5、贫血伴智力障碍:且四肢震颤,是有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可能,贫血肝脾肿大,反复呼吸道感染者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有可能 ;贫血黄疸脾大血红蛋白尿者多为急性溶血性贫血。
6、是否有引起贫血的慢性疾病:慢性感染 (结核、寄生虫、细菌 )恶性肿瘤,肾和肝过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道畸形,息肉,风湿病都可引起贫血,是常见的引发小儿贫血的原因。
什么是营养性贫血?
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也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诱发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小儿贫血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贫血是因缺乏造血所必须的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物质所致。营养性贫血危害很大,但完全可以预防。关键是建立科学的喂养观,合理搭配宝宝饮食,按时添加辅食等等。这一期我们就来介绍如何通过饮食来预防宝宝贫血症!
常见的小儿贫血应该怎么预防
据统计,我国近40%的学龄儿童和托幼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儿童期贫血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和缺乏维生素B12、叶酸引起的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常见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原因
缺铁是贫血的最常见的原因,造血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及铁。小孩出生后的饮食主要是奶类,所以蛋白质不会缺乏。而铁元素在奶类中含量很少,因而造成缺铁性贫血。刚出生的孩子由于有母体留下的储备铁,一般不会发生贫血,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这些铁储备一般半年左右就消耗净了,这个阶段的婴儿是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所以6个月以后的儿童易出现贫血。
另外还有一种较少见的缺乏维生素B12、叶酸引起的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乳汁中维生素B12及叶酸盐含量甚少,植物类食物中几乎不含维生素B12,维生素C缺乏等均可导致叶酸缺乏,如补充不足即可引起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另外,早产儿、双胞胎或母亲怀孕期间缺铁,均可引起婴儿体内先天储铁量不足,加之出生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量增多,或由于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腹泻、反复感染等,使得铁和维生素B12、叶酸的吸收障碍,均可引起营养性贫血。
小儿贫血常见症状
小儿贫血多发于6个月至3岁的孩子,贫血的宝宝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容易疲劳、毛发干枯、抵抗力降低等症状,需警惕宝宝是否存在贫血,尤其是出现反应迟钝、舌头震颤、微缺少微笑、智力行为发育落后或倒退(如原来会坐、会爬,现在反而不会)的现象,可能是患了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因贫血可使大脑缺氧,进而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在言语、记忆、数概念、精细动作、视听能力等,都落后于不贫血的同龄儿童。贫血,使孩子的智商减分。
缺铁可使与杀菌有关的含铁酶活性下降,人体的免疫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贫血导致体弱,体弱多病又会加重贫血,形成恶性循环。
诊断贫血并不难,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查血常规,如血色素低于11g/分升就属于贫血,但还需要做一些其它检查以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贫血。
小儿贫血的预防
小儿营养性贫血,一是饮食中缺乏铁质引起的小细胞性贫血,二是机体内因缺乏叶酸、维生素B1:引起的大细胞性贫血。哺乳期4~6个月前能利用从母体内来的铁质造血,在4—6个月后即出现铁质的不足,所以在3—4个月时就应注意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蛋黄中含铁质较丰富,即应注意添加。动物肝脏含铁也较高,其他尚有鱼、豆类、豆制品均可逐步让小儿食用。新鲜绿叶蔬菜、水果等含铁质也较多亦可同时食用。当然在贫血严重时,尚须在医生指导不服用铁剂及维生素C、E等。服用这些药品,须注意不应与茶叶、咖啡等同时服用。
当小儿单纯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偏食喂养、长期腹泻时,可发生大细胞性贫血。常表现为面色蜡黄、虚胖,表情呆滞,不哭不笑。并常有厌食、恶心、腹泻、舌炎及光滑舌等。此时可给予含维生素Bl2和叶酸较丰富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牛肝、黄豆等。重者在医生指导下可直接补给叶酸、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等药品。
常见的小儿贫血应该怎么预防
常见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原因
缺铁是贫血的最常见的原因,造血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及铁。小孩出生后的饮食主要是奶类,所以蛋白质不会缺乏。而铁元素在奶类中含量很少,因而造成缺铁性贫血。刚出生的孩子由于有母体留下的储备铁,一般不会发生贫血,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这些铁储备一般半年左右就消耗净了,这个阶段的婴儿是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所以6个月以后的儿童易出现贫血。
另外还有一种较少见的缺乏维生素B12、叶酸引起的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乳汁中维生素B12及叶酸盐含量甚少,植物类食物中几乎不含维生素B12,维生素C缺乏等均可导致叶酸缺乏,如补充不足即可引起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另外,早产儿、双胞胎或母亲怀孕期间缺铁,均可引起婴儿体内先天储铁量不足,加之出生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量增多,或由于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腹泻、反复感染等,使得铁和维生素B12、叶酸的吸收障碍,均可引起营养性贫血。
小儿贫血常见症状
小儿贫血多发于6个月至3岁的孩子,贫血的宝宝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容易疲劳、毛发干枯、抵抗力降低等症状,需警惕宝宝是否存在贫血,尤其是出现反应迟钝、舌头震颤、微缺少微笑、智力行为发育落后或倒退(如原来会坐、会爬,现在反而不会)的现象,可能是患了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因贫血可使大脑缺氧,进而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在言语、记忆、数概念、精细动作、视听能力等,都落后于不贫血的同龄儿童。贫血,使孩子的智商减分。
缺铁可使与杀菌有关的含铁酶活性下降,人体的免疫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贫血导致体弱,体弱多病又会加重贫血,形成恶性循环。
诊断贫血并不难,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查血常规,如血色素低于11g/分升就属于贫血,但还需要做一些其它检查以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贫血。
小儿贫血的预防
小儿营养性贫血,一是饮食中缺乏铁质引起的小细胞性贫血,二是机体内因缺乏叶酸、维生素B1:引起的大细胞性贫血。哺乳期4~6个月前能利用从母体内来的铁质造血,在4—6个月后即出现铁质的不足,所以在3—4个月时就应注意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蛋黄中含铁质较丰富,即应注意添加。动物肝脏含铁也较高,其他尚有鱼、豆类、豆制品均可逐步让小儿食用。新鲜绿叶蔬菜、水果等含铁质也较多亦可同时食用。当然在贫血严重时,尚须在医生指导不服用铁剂及维生素C、E等。服用这些药品,须注意不应与茶叶、咖啡等同时服用。
当小儿单纯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偏食喂养、长期腹泻时,可发生大细胞性贫血。常表现为面色蜡黄、虚胖,表情呆滞,不哭不笑。并常有厌食、恶心、腹泻、舌炎及光滑舌等。此时可给予含维生素Bl2和叶酸较丰富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牛肝、黄豆等。重者在医生指导下可直接补给叶酸、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等药品。